二零二二与读书
2022-12-26
| 2024-1-22
0  |  阅读时长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Year

二零二二与读书

临近年末,整理了这一年度过的书单整理在最后。一年到头,才有感而发写几点关于读书的看法。

心之所向

回想2020年疫情以来,从美国回到国内,行走的步履被限制了但重拾了密集看书的习惯,也算是因祸得福。今年是疫情的第三年,从阴到阳,从经历上海的封控到现在的放开,算是每一关都走了一道过一个奇幻之年。而今年的读书计划也愈发随性,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洪流,走过不同的人物看了不同的风景,十分畅快淋漓。
从内容上看今年读的书虽然没有特定主题,但蕴含了几条不大不小的主线:
第一条是历史主线,从晚清到现代,从中原大地到东南亚岛国。读书渐入佳境,一个个人一座座城一个个历史事件逐步串联起来,读到妙时或拍手叫绝或恍然大悟或会心一笑,仿佛随着作者的纸笔流淌在历史的三峡里,好不快活。
第二条是商业金融线,既是工作也是生活,从可口可乐到耐克,从Bob Iger到 Howard Schultz,从中国消费者到企业家。看成功人士、品牌往事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看各家的自卖自夸创业历史,也在和各人各企业当前的境遇困境做比较。看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更是唏嘘,看悲剧看喜剧总绕不过老大哥在背后的阴影,甚至能够联想到当下证券市场的预期管理失控根源,也算是有趣。
第三条则是看到哪就是哪的杂书,从心理学的入门刊物到描述日本当代女性的困境,从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到当代ISIS恐怖主义的崛起,看似毫不相干的主题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local culture和全球化的洪流的合并与冲突体现在每一个细枝末节上。
三条主线各自有各自的有趣,每本书又有各自的精彩,难以一一道来,只乱说说自己的两三点观感。

黄河青山

《黄河青山》是黄仁宇自传的书名,用在这里恰到好处。读书做何用?我觉得是帮助自己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保持冷静,拓宽视野,保持自己的定力和价值观——再去做一个更好的爱国者?在当下的时代,不仅仅需要那些摇旗呐喊的爱国人士/时代好青年或者是整日咒这骂那、润天润地的cynical人士,也需要一些默默拾砖重建教堂信仰的人们,就像是黄河青山——在变化的媒体和信息流中一个保持不变的坐标。这是我今年读书收获的第一点。
黄仁宇的书其实很多年前就开始读了,入门的便是那一本无数人推荐的《万历十五年》。现在回想起来,书的面貌已经模糊,但作者那种历史事件的阵脚背后孕育着庞大中华帝国的阴影和贯穿始终的大历史观给我种下了种子,到《中国大历史》的气势磅礴开始发酵,到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终于生根发芽。读他的自传,那种在汉学派别和时代起伏、生活困顿中反复徘徊的憋屈感,和他坚持大历史观(Macro History)的那一种使命感与气势磅礴形成鲜明对比。除去大历史观,最有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黄仁宇整本自传中讲到他的归化美国和对于先后作为两国公民(中华民国、美国)的思考。
作为中华民国的遗孤,国民党军队的退役军人,三十多岁重新开始学业,与美国妻子相恋相知最终入籍的中国汉学大家,前前后后对自己入籍美国后——在美国社会思潮以及汉学主流派别夹缝中生存——延伸到中美关系的思考,其中的一些观点延伸到了现在仍是真知灼见:
时至今日,意识形态仍是中美关系的严重障碍。有时我很希望,中国人不要自称是主义的信徒。但我更希望,我的美国同胞不要去中国推销自由与民主,如果不得不去,他们至少应该了解,他们的商品像电压不同的进口电器一样,需要加上变压器。事实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间的争议,以及自由社会和极权社会间的争议,都掩盖真正的利益冲突。
进入到现代社会,东西方、中美等等不同主体和价值观裹挟下信息的洪流不断冲击着每一个人,塑造和引领当代人的一些价值观和思潮,在其中要保持独善其身是很难,在对某些观点/言论心生厌恶的时候仍然要捏着鼻子去读去想更难。站在爱国、道德、自由等等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别人诚然是最轻松最省事的——但真的好吗?
屏蔽信息流中价值观判定的裹挟是很难,但读书可以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更加成熟(起码经历了思考、书写、出版等步骤)但不一定更好(或许没有好坏)的视角。Critical thinking is never just a saying.

历史湍流

黄河长江滔滔,经历了不断的汇流和分流,从西到东织起了我国的纵深。历史的湍流也一样,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历史人物到历史地点到历史事件,不断的交叉纵横。读书作何用?一本本不同作者、不同主题的书串起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群像,对于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民俗的根源、对于因果有了更多所得所获。这是我今年读书收获颇深的第二点。
今年读书时候历史的主线是从唐德刚先生的《历史的三峡》开起的,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段祺瑞,从张学良到李宗仁,从胡适到五十年代口述历史的遗憾,唐老先生的群像口述历史在我对于民国史浅显模糊的认识上种下了几个坐标几个点。
然后便是林语堂的一系列小说,从京华烟云到风声鹤唳,从朱门到红牡丹,虽然各有重点各有人物故事,但总归没有离开民国的大背景,这些遑论真实的时代背景的小说人物,从北京到江南,从江南到西北。大家族、小家庭在历史的洪流下如何聚散离合,一些普通人的命运该如何。这些虚幻的人物是血液是历史主线湍流中汇流的小支流,在民国史的三峡里激荡。大江东去、惊涛骇浪的时代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竟是京华烟云里姚体仁出发去英国留学前,姚家一家人在庭院里赏月吃饭喝酒,哪知道这是最后的平静日子了。
最后便是零散的一些书,从蒋介石宋美龄到蒋经国,从梁思成林徽因到嘉道理哈同,从苏哈托到李光耀。在蒋介石到蒋经国如何成长如何交班如何处理与美国与大陆的关系,去思考当下台湾问题的根源与出路。从李光耀带领新加坡的崛起,去思考类似城市(香港、上海)不同的轨迹和发展脉络,以及如何在国际政治的妥协制衡中寻找出路。如何确定自己的核心利益,什么时候该坚定什么时候该放弃,如何制约平衡,和当下中国该更好的面对世界更好的面对邻国强国的主题,遥相呼应了。
除了历史的广度,深度上也有对观点的进一步认知。从小便学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先进性,代表了人民,但从来都没从组织模式上去细想先进在哪里。先进优越与否另说,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里对于国共两党的组织架构、权力架构以及对于中国由来已久的人民革命的根源性是土地革命这一观点,引申到种种针脚细节,有种别样豁然开朗之意。
纵深以外,也有些点延伸到了至今,甚至于对于一些日常生活里的民俗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读《江村经济》的时候,费孝通对于晚清民初时期江浙一带这个裹挟在中原大纵深和开放大上海之间的小村落的描述,让我对于彩礼这一习俗的历史根源和合理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多有趣呀。
所以沿着民国历史这一历史主线读的一系列书,不断拓宽我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纵深认识,越读就越有渐入佳境之感,促使自己思考。且在历史湍流中疾驰,反而增加面对时代洪流的定力。

结语

总体来说,今年的读书让自己感觉很好。虽然将自己屏蔽于碎片化/流行化信息流以外、时不时的“落伍”,但历史的脉络逐步展现在自己眼前,历史人物的面貌逐步立体,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同样满足了窥私欲,岂不一样快哉。
最后以《朱门》中的一段话作为警钟自嘲的结语:
冰箱常发生故障,停电或嗡嗡作响。一旦他放弃了,却又恢复原状。有时电线短路,西安竟没有一个人会修理,装船运回上海去修理又太贵了。今晚冰块总结不起来,所幸晚上凉快,他可以不加冰块。他喜欢在上床之前喝一杯威士忌苏打。他觉得自己好高贵,牺牲一切回到这里为故乡和祖国效命。不加冰块的威士忌!

2022 书单(按读完时间从先到后)

《亚洲教父》 乔 史塔威尔 《黑旗:ISIS的崛起》 乔比 沃里克 《历史的三峡》 唐德刚 《袁氏当国》 唐德刚 《张学良回忆录》 唐德刚 《段祺瑞政权》 唐德刚 《李宗仁回忆录》 唐德刚 《东京贫困女子》
《我的父亲母亲》 梁再冰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陶涵 《蒋经国传》 陶涵 《五十年代的尘埃》 唐德刚 《京华烟云》 林语堂 《原来他乡是故乡》 司徒雷登 《风声鹤唳》 林语堂 《朱门》 林语堂 《红牡丹》 林语堂 《光荣与使命 I》
《可口可乐传》 马克 彭德格拉斯特 《克拉拉与太阳》 石黑一雄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下村敦史 《对冲基金风云录1:东邪西毒》 巴顿 比格斯 《十亿消费者》 《宋美龄传》 汉娜 帕库拉 《卡片笔记写作法》 申克 阿伦斯 《鞋狗》 Phil Knight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埃德温·勒菲弗 《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Peter Thiel 《最后的金融大帝I II III》 乔纳森 考夫曼 《激荡三十年: 上》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 下》 吴晓波 《江村经济》 费孝通 《风雨独立路》 李光耀 《黄河青山》 黄仁宇 《经济腾飞路》 李光耀 《经济人的末日》 彼得 德鲁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分析与思考》 黄奇帆 《大败局I II》 吴晓波 《将心注入》 霍华德 舒尔茨 《上瘾》 尼尔·埃亚尔 《班主任》 刘心武
Reading
  • 年末呓语
  • 《日本战后经济史》摘有关“漂亮50”的两则随笔
    目录